最新公告:
基层创新 Grassroots Innov.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创新 >> 新闻 >> 正文

推进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的思考

来源:省民政厅门户网站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4-12 08:35:33

目前,应城市共有城乡三类新社区48个,其中城市社区17个,城镇社区19个,农村社区12个。管理住户79213户、26.3万多人。其中过万人的社区有8个,最大的社区是城中办事处三眼井社区,6786户、2.3万多人;最小的社区是东马坊的驿东社区,478户、1200人。

一、基本情况

1、组织情况。应城市36个城市(镇)社区中,有16个社区成立了党总支,有20个社区成立了党支部;社区内都设有调解、治安、卫生、计划生育等委员会,各社区都建立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公开办事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使居委会的自治活动和各项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

2、人员情况。应城市按每个社区5—9人的标准,36个城市(镇)共配备社区“两委”人员243人,非“两委”成员兼任社区工作者有177人(含网格管理员及其他骋用人员)。平均每个社区6.75人(不含骋用人员),有15个社区的书记主任“一肩挑”。

3、保障情况。市级财政按社区管辖人口规模进行分类补贴:社区人口在5000人以下的3万元,人口5000-10000人的4万元,人口在10000以上的5万元,处(镇)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我市36个社区的工作经费都列入了财政预算,每个社区平均工作经费7.9万元。实行费随事转的社区24个,平均费随事转资金2.52万元。

4、基础设施情况。36个城市(镇)社区中,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在2011年以前建成的有23个,2011年以后建成的13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8个,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的有12个,面积在300—500平方米的有13个,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有3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应城市按照“统一规划、遵循历史、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整洁、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整合为手段,着力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社区组织网络、社区干部队伍三个“1+X”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三类新社区规范化建设。

1、加强宣传,在强化认识上下功夫。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是孝感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把社区建设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创举。针部分乡镇和社区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建设目标理解不完整、建设保障理解不全面的情况,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发动群众宣传。在应城网上集中宣传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动态。印发《告城乡三类新社区居民的一封信》,争取社区居民的配合和支持。二是引导党员宣传。充分发挥党员在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党员在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中建功立业。三是营造声势宣传。通过电子屏幕、广告牌匾等形式,宣传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为应城市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2、拓宽渠道,在筹措建设资金上下功夫。“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是城乡一体化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支点,三类新社区建设更是如此,离不开多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一是资源整合建。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向上争、政府贴、部门帮、社会助、社区筹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将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投入新社区建设。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的给予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建的城乡三类新社区由市财政补贴资金20万,改扩建社区奖补10万。同时整合民政、文体、卫生、国土、规划等部门资金,用于三类新社区建设。二是政策引导建。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农民投入和建设的积极性。在制定优惠政策时,结合群众收入和自身财力,因地制宜,既推行“统一政策”,也允许“一村一策”。刘杨社区对退还宅基地到新社区建(购)房的,每平方米给予200元—350元的补偿,一次性整组腾地进新社区建(购)房的,每户追加8000元补贴。截止去年底,应城市各乡镇(办事处)配套投入资金1896万元。三是乡情回报建。通过联谊会、上门拜访等形式,加强与在外成功人士联系,争取为家乡建设出资出力。富水社区居民何金元在个人事业取得成功后,立志回乡办文化事业,让家乡父老乡亲享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富水社区建设启动后,他自筹资金近5万元购买图书、棋牌、篮球、乒乓球、桌球室和健身器材,免费供村民们学习、娱乐和健身。

3、因地制宜,在科学制定规划上下功夫。一是以人为本。应城市选择了经济条件较好、居民相对集中、产业聚集度较高、干部群众愿望急切的地方规划布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在规划中,体现人性化、实用性,合理确定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产业规模,做到科学、有效、便捷地为群众提供2公里半径服务圈。二是总分衔接。按照全域规划、年度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科学制定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三年规划建设37个城乡三类新社区。截止2014年底,应城市新社区规划面积52.47万㎡,累计已完成49.56万㎡。三是彰显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提升品位,彰显地方特色,不搞一刀切。如四里棚刘杨社区的规划设计,应城市借鉴武汉市“家园行动计划”经验,聘请武汉理工大学设计院规划设计,突出应城“盐海”特色,采用向心式,流线型路网形式,组团划分,多高层住宅分布。按一核(中部核心区)、一带(商业步行带)、两轴(南北景观主轴、东西向景观轴)、五个组团(第三、五组团用于解决迁村腾地居住问题,第二、四组团进行商居开发)布局,通盘考虑公共教育、医疗卫生、购物休闲、社区服务等功能。刘杨社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挖掘文化底蕴、体现地方特色的特点。

4、搭建平台,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三类新社区建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公共服务从城市延伸到基层,使各类公共服务“落户”基层、“扎根”基层,建立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应城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开展城乡三类新社区3个“1+X”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下发了《三类新社区功能布局规范设置参考》,构建了高效规范的3个“1+X”服务体系。一是打造最便捷的“1+X”综合服务平台。去年,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纳入规划建设的16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达标建成17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党群服务、劳动保障、计生服务、民政救助、综治调解、城市管理等18种服务功能向社区居民家庭延伸,着力打造城市(镇)社区“一刻钟生活圈” 和农村社区“两公里生活圈”。公开各种服务事项和办事流程,方便群众查询,实现社区组织与居民群众之间零距离接触。二是构建最完善的“1+X”组织网络体系。积极创新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深化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其他群众组织为配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1+X”组织网络体系,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效能。目前,应城市有社区志愿者组织136个,社区社会组织152个,涉及联谊类、互助类、服务类和其它类等。三是建强最贴心的“1+X”服务工作者队伍。建立以社区“两委”干部为龙头,党员队伍为主体,网格管理员、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服务人员、“五老”人员、“三员”、“两长四员”等为补充的服务队伍,增强服务合力。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员的作用,深入到居民家中,了解居民需求,开展代办服务。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倡导在职党员联系困难户、给社区建设提合理化建议、为社区办一件实事等。据不完全统计,有609家辖区单位党组织,2054名在职党员参加了活动,分别与2723名特困对象结为帮扶对子。开展活动以来,各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帮扶资金40余万元,为76户特困家庭落实了低保待遇,让30名特困学生重新走进了学校,使36户残疾人困难家庭得到帮助。

三、主要问题

当前,应城市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还处于初步起始阶段,在工作推进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如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思路还不太清晰,职责还不够明确,措施还不够有力等,亟待加以解决。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相关部门对城乡三类新社区的概念及内涵认识还不够清楚、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推进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紧迫感、责任感不强。

2、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职责划分和协调机构,组织、民政、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在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中的职责不够明朗、关系不够顺畅,协调解决规划、征地、拆迁、户籍、就业等问题方法不是很多。

3、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流转、资金筹措融合、房屋拆迁还建等相关政策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效益、调动和激励社会多方参与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举的力度还不够大,政策还不够统一规范,办法还不够灵活多样。

4、推进措施不够有力。目前,应城市的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主要由新社区办负责,力量薄弱;乡镇党委和政府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没有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管理、检查督办和责任考核机制,对现有成功模式及经验总结不够、示范引导不够、典型推广不够。

5、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一是没有建立社区准入制度。由于没有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导致各部门把 “社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形成“工作进社区”服务却没进社区,而是任务到社区,使社区实际成了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行政性事务,服务管理职能弱化,自治作用发挥得不好。二是“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应严格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很多职能部门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下派到社区,却没有安排人员或提供必须的工作经费,“事转费不转”,致使社区管理的事情越多,补贴的费用越多,社区对此反映强烈。三是共驻共建机制形同虚设。我市对社区共驻共建曾出台了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随着各级领导人事调整,近年来,这项能帮助社区解决许多具体问题的机制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四、思路及建议

推进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强化举措、统筹推进。

1、深化思想认识,理清建设思路。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是孝感在社区建设上的一个创举,对于打造湖北的苏州、“推动五个跨越、建设五个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块开发、产业支撑、人口聚集、土地集约、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整合多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探索多样发展模式,寻求多种建设路径。

2、坚持规划引领,明确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全域孝感、全域规划”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市城乡三类新社区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城乡三类新社区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产业规模,提高城乡三类新社区产业承接、人口承载、环境承载能力、资源集约节约能力,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将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成为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生活共同体。

3、把握基本要求,推动实践创新。一是政府主导,以人为本。二是规划先行,总分衔接。三是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人口、资金、产业等要素聚集,土地集约。四是提升品位,彰显特色。五是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寻求产业支撑、破解拆迁难题、打破资金瓶颈、挖掘人文底蕴、彰显地域特色,真正做到科学布局、高端规划,规模适度、人口聚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产业支撑、特色明显,群众满意、生态宜居。当前,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问题”,借鉴各地的有益经验,在盘活土地资源、多元筹措资金等方面创新政策。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建设,加大财政预算安排和奖补力度,多元筹措资金,强化资金保障。

4、示范引领推进,强化责任落实。搞好试点先行,着力打造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的示范带、示范点,不断巩固和深化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试点成果。结合“一线一点”建设、新农村建设、文明卫生村镇创建等工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分类推进,稳步扩大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典型。如郎君镇破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项目带动模式、四里棚办事处刘杨社区的BT运作模式、城北办事处黄鹤楼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公益捐赠模式等。将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纳入孝感事关全局100个重大工程项目体系为契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细化任务,加强检查督办,强化责任保障。

建议:

一是调整和充实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统领、指导和协调我市的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各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层层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党建带社建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成立由市“四大家”领导驻社区的协调领导机构,辖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轮职主席制,由各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每人任期一年,协调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镇)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移交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担;凡依法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通过签定协议、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方式,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不得强行摊派。市委、市政府将调整充实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小组,今后需新增进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事项,必须经领导(协调)机构批准后方可进入。否则社区有权予以拒绝接收。

三是要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以减轻社区负担。(应城市民政局局长 黄金想 本文获2015年度全省民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