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站首页 Home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首页 >> 重点基地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融通了1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金融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院拥有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和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国家级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具特色和研究重点,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密切交流、广泛合作”。

(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是在原武汉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保险系社会保障教研室、原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9人,兼职研究人员29人;教授39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中心主任为邓大松教授,副主任为李珍教授和赵曼教授;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曼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邓大松教授、李珍教授、袁志刚教授、林义教授、李绍光教授和周长城教授。

近年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教育部攻关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5O多项,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元;出版与社会保障有关的著作和教材40余种,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此外,中心与实际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了十多篇咨询报告,均被采纳。中心研究人员辜胜阻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路和对策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赵曼教授针对湖北省再就业培训工作提出的“一站式”再就业培训模式建议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中心研究人员还担任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高校的顾问与学术兼职。通过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中心提高了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成为全国知名的社会保障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并且在全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中心依托一年一度的武汉大学社会保障论坛举办了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研讨培训班,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和实际部门人员以及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的形式和讲授内容都受到一致好评。中心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题体系及主要教学内容研究》先后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心培养的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硕士等高级专门人才增长很快。截至2012年,仅中心本部毕业研究生人数达200余人;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150余人。中心培养的博士有的成为政府和企业重要岗位的负责人。此外,中心成员也是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目前已招生共1000余人,中心已成为全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多年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国内外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国际影响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7次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和6次国内学术研讨会。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研究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交流的很有吸引力的学术平台。中心经常派员到国外讲学、访问与进修,近三年共有30余人次出国讲学、访问与进修。中心还接受国内多所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进修和国内外访问学者访问。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l5所高校的教研人员以及来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湘财证券、美国安泰国际金融公司深圳代表处等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共196人先后参加了中心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美国伯明翰大学教授James R.Killingsworth、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Howard W.Houser、美国安泰保险公司(驻亚太地区)副总裁David Henry等25位专家和学者先后来基地讲学和访问。通过这些活动,中心发挥了对外学术交流窗口和学术纽带作用,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基地。

目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拥有社会保障专业和公共经济管理专业两个博士点,拥有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全国唯一的一个社会保障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社会保障学科还被列入国家“十五”“21 1工程”建设项目。2004年,中心又成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这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平台。

(二)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一实体性研究机构,赵曼任中心主任。截至2011年6月,中心已委托立项课题72项,主要集中于就业促进等民生问题。研究中心的内刊《民生观察》已发行68期。中心拥有2个电子网站,在谷歌和百度搜索中,“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www.cncees.com)”网站在“创业与就业研究“领域网络搜索排名第一;中国公共监督网(www.cpss.cn)在“公共监督”领域搜索排名第一。2006年以来举办了“面向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等多次国际国内研讨会。

随着再就业压力的“峰顶回落”,中心的研究重点已逐步从就业领域转移至公共政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估。中心已经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农民工就业相关问题研究;(3)大学生创业教育(KAB)研究;(4)大学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5)劳工权益保障研究。这些研究方向贯彻“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优势。

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关于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的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135万余元。这些研究均基于基础田野调查和个人问卷访谈基础之上,依照实证分析的范式开展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与国际主流研究范式接轨,为重大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支撑。例如,依托于“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研究”(世界银行“中国国别援助项目”类别中的中国经济改革项目之一,资助额9.9万美元,批准号:A05-06),进行了历时一年的9省共27市的实地调研,为财政部在全国进行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提供了系统的政策咨询报告,其中,“财政性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方法”被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财社17号文)在全国试点推广。依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赵曼、吕国营、张广科等研究人员公开出版了8本系列专著:《2004-2005湖北省创业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转轨时期反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产生机理研究》。

中心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财政性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方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病退和退职待遇政策研究”、“企业工伤1-4级人员的工伤或退休养老待遇政策研究”、“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非因公死亡后遗属待遇政策研究”等5份研究报告直接被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采用;还有5份研究报告的政策建议被省级机构采用。

(三)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科技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

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是省级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成立于2011年,武汉科技大学基金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邓泽宏教授担任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基金会研究所所长郑杭生先生担任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心依托文法与经济学院,有一文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研究队伍。现拥有教授1 5 名,副教授32 名,讲师1 0 名,中心主妥研究人员与骨干教师客座研究员15 名,硕士研究生56 人。中心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学会建设,大多具有较多的学术兼职,邓泽宏教授任中国公共政策学会理事、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邓泽宏、李莉、彭惠青当选湖北省社会学理事,黄涛为湖北省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理事会理事。中心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设施,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充分保障。

中心提出“一二三四”的研究纲领。“一”即“一个核心”,以非营利组织研究为核心;“二”即“二翼”,以社会工作和社团研究为两翼;“三”即“三保证”,以基础研究保证研究水平,以特色研究保证学术地位,以应用研究保证发展前途。“四”即“四位一体”,形成基地建设、团队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致力于建设社会学研究的黄家湖学派。

中心确立“顶天立地”的研究思路,既在研究上领先于中国NPO 研究领域,致力于理论研究特别是本土经验的总结与开发,又要通过参与式研究影响湖北省公共政策、社会舆论,以及NPO的社会实践,为政府、企业及社会提供决策研究、咨询服务以及人才培训等。

中心与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的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研究所、政府管理及政策法规研究所、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计量经济研究所以及中国县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机构相互合作。学科建设上依托学院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应用数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保障、科技哲学、管理工程、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应用数学等七个硕士点。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充分借助学院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优势,聘请了有关民政领导、社区管理专家以及相关大学名师为兼职教授。中心内引外联,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研究人员实行院内和院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教育厅和三峡大学共建、以学校建设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型、实体型、开放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92年,湖北省教委批准成立“三峡文化研究所”;2000年,三峡大学整合研究力量,重组“三峡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改为现名;2002年12月正式批准为在建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基地下设三峡文学艺术研究室,三峡旅游发展研究室,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室,三峡区域生态环境研究室,三峡历史文化与民俗研究室,中心办公室等机构。办有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三峡论坛》和  《三峡文化研究》丛刊;建有民俗陈列馆、信息资料室。三峡大学校长李建林教授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罗义华教授任基地主任。

基地以承启三峡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功能定位,紧密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需求,设置了三峡文学艺术、三峡文化与旅游开发、三峡移民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三峡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五个研究方向。

基地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性研究,突出文化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是我省以三峡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并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的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在三峡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峡旅游开发、三峡移民、库区产业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优势显著,已发展成为三峡区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思想库。

附:主要依托平台(重点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个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0个

湖北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金融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

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大学)

水库移民研究中心(三峡大学)

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三峡大学)

湖北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