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时评专栏 Comment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时评专栏 >> 正文

工伤:要救命还是要赔偿,是个伪命题

作者:王颢钧 来源:京华时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10 15:24:29

摘要:即便因超过了法定的抢救时限不能“视同工伤”,也并不表示逝者家属无法得到救济。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问题。

即便因超过了法定的抢救时限不能“视同工伤”,也并不表示逝者家属无法得到救济。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问题。

  近日,一则“女子工作中晕倒后离世,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在深圳,该市一女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晕倒,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后宣告不治。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因该女工抢救时间超过了48小时,故深圳市社保局未认定这名女工为工伤,家属诉至法院后,亦遭败诉。

  有媒体透过法律专家澄清“因工作受伤,过多久都得赔偿”,也有媒体直面争论,慨叹“要命还是要工伤赔偿”,这个选择太残酷。不少网友更是质疑工厂无情,社保部门冷血,呼吁废除“48小时恶法”的声音刷遍各大社交媒体。

  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相应也带来了碎片化解读。因工受伤,当然过多久都得赔,现行法律法规从未否定这一基本原则。“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对应的其实是传统“工伤”范围的一次拓宽,它针对的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发病,但该病并不是由工作原因导致。如果是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因工作原因致病,根本不用讨论抢救多长时间,亦即专家所言“因工受伤,多久都得赔偿”。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病发,但并非因为工作原因,本不应认定为工伤。基于现实的多重考量,法律法规将“即时死亡或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从立法精神上讲,这非但不是“恶法”,还体现了对职工的倾斜性保护。

  当然,为什么是“48小时”,而不是“72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这的确可以追问。但就算法律法规调整为“在480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实践中也可能遇到有突发疾病的职工因抢救481小时而未被视同为工伤的情况。从来没有绝对的公正,视同工伤的认定标准也总要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只能由参与立法的各利益主体通过深入博弈来确定。

  即便因超过了法定的抢救时限不能“视同工伤”,也并不表示逝者家属无法得到救济。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问题。未被认定为“工伤”,不能申请工伤保险赔偿,社保体系里还有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机制。社保的意义不在于同一事件能享受多少个保险,而在于能够对应的保险是否足够有效。

  深圳事件中,这名女工的家属向法院起诉的理由中曾谈及,“法律一定不会鼓励原告采用利己的方式,尽早让妻子在48小时内死亡以获得工伤赔偿,原告相信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会让原告去作这样的选择”。的确如此,生命面前,何须问“要命还是要赔偿”?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本就不应成为一道选择题。

(本文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本站)


1.除特别声明外,本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上已发表内容,本网站不拥有其所有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更正。
2.本网站属于非盈利的学术性网站,网上资源仅供对中国社会治理及相关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学习讨论使用,所刊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亦不含任何商业目的。
3.本网站不保证为用户提供方便而添加的文章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