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对高龄农民工要形成人文关怀合力
作者:吕培亮 杨美勤 来源:学习时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12-25 10:49:28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昏时分,北京五环外的一处建筑工地旁,55岁的老范坐在马路牙子上吃着他的晚饭。三个馒头、一袋混合着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价值5元。路边熙来攘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土,被他就着馒头咽进了肚子里。这是腾讯新闻《活着》的一个镜头。像老范这样的高龄农民工,在当前中国并不在少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了17%,总人数超过4600万。那么,处于社会夹缝中的“未富先老”的4600万高龄农民工,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看待?该做些什么?
据报道,建筑、运输等又苦又累的行业,年轻人是越来越少,活跃在这些岗位上的多是50岁以上的人,这也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主源地。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建设和配套服务等诸多方面对农民工有着巨量化的需求,但作为年轻的一代人,不是嫌累、嫌待遇低,就是嫌不体面、没前途,现实有需要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客观诱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进城务工要比在农村种地强许多,经济收入则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主观动因。但是,应该看到,高龄农民工的产生夹杂着诸多的无奈和凄凉,或者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挣一份养老钱,或者为了减轻自己儿女负担,等等。总的来说,大部分高龄农民工的出现,是因为自己有“难处”,被迫出来的。说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相关保障制度的缺失是主因,社会力量的帮扶和救助的缺位则进一步推高了这一人群。
应该承认,这一群体长期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应该承认,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整个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生存的夹缝之中,他们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的,尤其是高龄农民工,受年龄的影响,他们所从事的工种、基本待遇、工作时间以及生存环境等等,情况更为糟糕。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延迟退休政策时,高龄农民工则在默默地品尝着“延迟退休”的苦与累。要改变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的农民工和城市人享有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和非差别的基本养老保障。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尤其是高龄农民工,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帮扶思路。过去,不少地方和政府出台了一些“严禁60岁以上农民工一线作业”,“禁止55岁以上农民工进入某些危险岗位”等规定,其本意和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社会有需求、高龄农民工有难处、国家难以短时间内解决的情况下,不妨变“堵”为“疏”,在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权益救济机制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可能,诸如督促用人单位为其购买社会保险、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环境、给予其适当照顾和安排等等,以最大努力来使高龄农民工工作更舒心、更安全。当然,国家和政府还应该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包括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式农民、鼓励农民创业等等,来助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模式的增多和农民增收途径的多样,使农村农民致富并非进城务工一条路,在家务农、创业或者就近就业也能有不错的收入。总的来说,对待农民工,尤其是高龄农民工,国家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解放思想、标本兼治和多措并举,在处理好长远与眼前、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动”起来,来实现这一特殊人群“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活有着落、工作有保障”。
农民工问题由来已久,而解决高龄农民工问题更是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国家和政府的“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形成人文关怀的合力。作为用工单位,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进行公益慈善,对于录用的高龄农民工群体,在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为其缴纳各类保险基金,不断完善和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更应该做到不歧视和一视同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其诸如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生活方面等适当的照顾和便利,尽到一份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作为行业协会,则应该在认清高龄农民工的特殊性,即年龄、身体、精力等方面不足,鼓励本行业接纳高龄农民工,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来做好其思想工作,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并通过行业监督和制度规范等举措,来为他们进城务工愉快、生活便利、不受歧视等贡献一份力量。作为劳动监管部门,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在鼓励、宣传爱心企业对高龄农民工献爱心、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要对于那些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农民工权益,尤其是针对高龄农民工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通过法律援助、社会舆论和专项行动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其合法权益,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本文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