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时评专栏 Comment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时评专栏 >> 正文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考量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1-12 14:58:22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障改善民生更加重要,社会矛盾的解决更加迫切,社会问题的处理更加敏感。与此同时,党委政府对社会工作日益重视、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持续开展,所有这些,既凸显出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又赋予了社会工作更多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抓住机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民生改善的新需求,把握社会治理新趋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

有两件社会悲剧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2013年6月7日,厦门一位身处底层、不断上访又屡屡受挫、终而悲观厌世的“小人物”陈水总泄愤社会,纵火公交,夺走47人无辜生命;2016年8月26日,被生活重压最终导致心灵扭曲的甘肃农妇杨改兰,用一把钝斧将自己的4个孩子一一砍杀后了结自己的生命,导致一家6人身亡。悲剧制造者仇视社会的行为固然难掩其恶,政府加强管理防范也极有必要。但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他们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类似这样的极端事件,如何防微杜渐,引以为戒?

厦门纵火案发生后,有网友留言说:“那辆被烧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苦难不是你我。”一次次血的教训,一件件发人深思的案件,无一不在警示和呼唤创新社会治理,增进社会和谐。在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积极实施专业社会服务,为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效方案,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考量和制度安排。

自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加速转型中起步,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中探索,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中推进,其进步有目共睹。以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规模总量达到76万人;活动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从民政逐步拓展到精神卫生、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青少年服务等多个领域,从东部发达地区延伸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社会工作开展社会服务、传递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优势逐渐显现,助力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展现。


640 (1).jpg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障改善民生更加重要,社会矛盾的解决更加迫切,社会问题的处理更加敏感。与此同时,党委政府对社会工作日益重视、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持续开展,所有这些,既凸显出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又赋予了社会工作更多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抓住机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民生改善的新需求,把握社会治理新趋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

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关键环节,健全专业人才职业评价体系,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两工协作”机制,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发展空间不足、晋升渠道不畅、薪酬待遇较低等突出问题。

要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着眼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通过专业培训、水平评价、高校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努力使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达到145万,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服务。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与人才的合理配置,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坚持立足基层和贴近群众,发挥专业优势,完善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强扶贫、禁毒和工会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制定残障康复、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妇女和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留守人员社会关爱服务、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服务等,满足群众心理疏导、情绪抚慰、社会融入等深层需求,拓展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改善人类生活。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不是看表面有多么光鲜,而要看弱者能否得到关爱、贫者能否得到扶助、不幸者能否得到善待。所有这一切都与社会工作密切关联。正是社会工作者出色的努力,将来自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递送到每个有需要的个人,使他们重拾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才有可能预防下一个绝望的陈水总、杨改兰仇恨社会、走向疯狂。


来源:《中国民政》第23期 

新闻链接请扫码

1.除特别声明外,本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上已发表内容,本网站不拥有其所有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更正。

2.本网站属于非盈利的学术性网站,网上资源仅供对中国社会治理及相关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学习讨论使用,所刊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亦不含任何商业目的。

3.本网站不保证为用户提供方便而添加的文章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