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 宜昌试验 >> 正文

宜昌市打造出三峡生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三峡日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2-06 09:54:29

——中国长江论坛·2016分论坛“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面向生态的三峡水库调度研究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具体落实到三峡水库,就是要开展面向生态的三峡水库综合调度。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调度的全过程,在不显著影响水库既定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满足重要生态保护目标、敏感时期的关键生态过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自适应竞争中实现双赢,建立新的平衡,核心是通过调度增加水流流态多样性。建议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机理性方面的研究,二要开展全流域控制性水库的综合调度研究,三要做流域控制性水库综合调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四要开展三峡水库中小洪水关键性控制指标研究,五要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方式。

 


大数据、水生态保护与宜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

在数字存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数据能为一些特定的决策任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一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在生态保护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渗透和交织,而不是对“保护”和“发展”进行空间、时间或行业分割后,各自完成自己的“指标”。宜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聚焦两个任务,一是生态保护,二是人类文明发展。切入点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宜昌人文积淀和生物标签,然后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数据间的沟通、协调和整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生态保护行动。

宜昌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很好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应该以此为契机,在全国率先进行大数据指导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宜昌试验”中的生态脱贫与绿色惠民问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

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宜昌试验”告诉我们,生态保护应成为脱贫发展的新动力。

宜昌市不再纠结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权衡,转而战略性地寻求二者激励相容的发展路径。积极实施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公民等四大试验,利用地方立法权为生态护航,永久性地保护绿地与山水;积极开展“雷霆治岸、铁腕治水、以标治企、从严治矿”行动;致力于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塑造生态引擎并完成引擎替换,释放宜昌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潜力,让产业链扎根“山水”。“宜昌试验”将为生态脆弱区、环库区的脱贫致富提供经验准备。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将围绕生态脱贫、绿色惠民试验任务,竭尽全力服务好“宜昌试验”。

 

重视城乡一体规划统筹流域生态建设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院长丁宇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兴则湖北兴,湖北既是长江的受益者,更是义不容辞的保护者。就长江生态保护提三点建议:一是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实施流域内城乡一体式规划,以提升农村价值为着力点,推进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建议宜昌充分利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遇,完善宜昌城乡一体化规划,重点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特色城镇打造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流域的农村价值提升。二是建议将田园城市和海绵城市结合。让城市海绵化,让雨水留得住,最低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的影响。三是建议提升工业排放监控水平,切实重视水源的保护及严惩污染。在产业的谋划布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根本原则,严格控制苯酚污染,提升针对严惩污染的技术。
 

打造生态治理样本争当绿色发展典范

远安县委书记张立新

远安站位打造全国县域生态治理首试样本的目标,以组建专门机构为依托,以打造生态治理基地为载体,以培育生态公民为基础,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突破,着力把宝贵的绿色资源变为共享的“生态福利”。建设金家湾综合试验基地、翟家岭人文导读基地、金桥自然地理导读基地、鹿苑黄茶产业公园等“1+N”多元孵化基地,培育个人、企业、政府全方位生态公民。编制《远安县生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设立1.5亿元生态产业基金,启动食用菌、茶叶等生态产业培育。实施创建全国县域社会组织总部五年行动计划,成立生态公益创投基金会,加快孵化生态社会组织。召开“生态社会治理研讨会”,确立15家生态社会治理合伙人,开创“政府+NGO+智库+大学+合伙人”的共治新模式。
 

绿色金融及其带来的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如何推进绿色金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因为我们目前污染型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这主要跟投资有关系,因为污染产业能够赚钱,绿色产业不太赚钱。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就是要激励和引导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去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今年七部委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总共有35条。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财政贴息支持绿色信贷、建立绿色担保机制、用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银行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多种途径建设绿色金融体系。
 

区域环境治理顶层设计与环保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

我想从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去强化各个领域的顶层设计,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很多困惑,有技术的选择、目标的确定、考核的办法、检测体系的构建等,这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梳理。首先,环保大数据是一个工具和抓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我们的环境监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民化提供支持。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数据中心的构建,这实际上是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建设,配合新的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现在我们也在为宜昌市做这项工作。大数据产业规模非常大、发展速度非常快,也是值得宜昌关注的。PPP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建议宜昌加快培育环保产业,加强与外界强强合作,打造区域环保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发展枢纽经济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新高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

所谓枢纽经济,实际上就是寻求物流、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这些以“流”的形态存在的资源,这些经济流在特定的城市进行聚集,实现城市的扩展和规模化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的过程中大力提升枢纽经济地位,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宜昌是三峡通道的重要咽喉,发展枢纽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建议完善节点性物流设施,而不是仅仅建多少条铁路、公路。二是建议依托节点设施打通国际国内具有双向辐射的大通道。三是建议创新物流、商贸、信息、结算经济流等要素聚集模式,依托互联网构建各种要素聚集平台。四是建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改变主要依托物质资源招商的模式,通过枢纽经济提高绿色发展。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与区域合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肖金成

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有利于加强长江中游与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合作;有利于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二是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推进区域内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四是构建生态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五是优化空间布局,做到产业合理分布、城市合理分布、人口合理分布。六是稳妥推进城镇化。七是推动上下游共治,探索建立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等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记者 裴姝婧 田东明 整理)

新闻链接请扫码

1.除特别声明外,本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上已发表内容,本网站不拥有其所有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更正。

2.本网站属于非盈利的学术性网站,网上资源仅供对中国社会治理及相关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学习讨论使用,所刊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亦不含任何商业目的。

3.本网站不保证为用户提供方便而添加的文章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