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开放共享 Sharing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共享 >> 读书频道 >> 正文

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5-17 08:39:27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丁元竹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中国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这里的“自身事务”既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事务,也包括居民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治理是指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它是一个社会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和制度。

一、社会规范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循社会规范才能够实现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都透彻地分析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个人修养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的角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它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从社会规范,形成合群爱群的公德。这是一个把社会制度内化为个人内心规范的过程。合群的态度,乐群的行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规范以社会制度为基础。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组织章程、政策措施、游戏规则等,一旦形成,将成为社会规范。如果人们接受了这些社会规范,就会形成社会治理或社会控制体制机制,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于社会集体行为的从众意识和一致行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于权威的顺从,进而在从众和顺从中形成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

制度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了让规范变得有意义,社会规范本身必须是社会的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通常是通过文字建章立法,包括法律等,法律是国家强制的制度和规范,各个地区、部门的规章制度也是强制性的。非正式制度没有文字记载,多是约定俗成,但是在人们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民德和民俗体现出来,它经过长期的教化和社会化把政府的强制的规范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内化为人们行为,受社会舆论监督。民德通常是一个民族最珍视的原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违者必须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严肃惩处,例如不赡养老人,虐待儿童妇女都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民俗是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2014年12日,中央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国家意识,也是民族意识,更是个人的行为规范,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二、价值观是社会规范的基石

价值观社会规范的基石。价值观是文化中的共同的东西,它告诉人什么是好的、对的、合适的,也告诉人什么是坏的、错的、不合适的,它决定了人们的喜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它可以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也可以体现在一般的判断里,用来规范自己,判断别人。尽管文化中的某些文化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大部分的价值观,特别是成就感、效率、物质享受、平等,等等,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始终保持认同的原因。

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核心价值内化为全民族的行为,逐步变成民德、民俗,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遵循的行为规范。把全体人民认可和认为可以接受的核心价值内化为民族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切不可仅仅认为通过媒体的宣传就可以树立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

一是儿童要从家庭开始,从其社会化的进程初始阶段教化。在出生不久和开始具备自我的初始阶段,儿童只会模仿身旁的人的言行,特别是与他们互动亲密人德言行,这时,父母和家庭成员的德行就显得特别重要。之后,他们参与父母的生活圈子、朋友的生活圈子,再后来他们进入学校和职业,这些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别人,受到鼓励,也受到骚扰,他们的人格、行为逐步被塑造出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信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立、自尊。教育若没有德行和信仰,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核心力量。

二是当代社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年轻一代在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化,形成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人格特征。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文化塑造、学习及其生活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培养,行为规范的过程。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成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过程,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是要崇尚知识、思想和文化。知识、思想和文化复兴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基本标准,要通过文化潜移默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用知识引导人们的生活,以思想涵养人们的内心,使整个社会的定力得以培育。

三、社会规范具体体现为个体和群体的治理能力

个人的修身立人最终体现为治理能力,这,在当前对于公务人员尤为重要。治理能力包括治理主体的影响力、凝聚力等,诸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影响力,具体到领导干部身上就是是否能够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武断专横;心胸宽阔,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真理;开放包容,任人唯贤等,以及领导干部的自我认知能力、价值观、思维模式、领导行为等,通过这些要素的转型最终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的影响力和组织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如何面对这些挑战?要解放思想,在这样一个时代,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远见卓识,与社会和群众共享持久的价值观,具有变革的勇气和胆识。“既无为一己之修,乃无为一群之政”(钱穆:《晚学盲言》(下),853页)“于是今人乃惟知为政有学,而不知修身之有学。乃更不知修己乃为政之本,为中国文化之大传统”(钱穆:《晚学盲言》(下)855页)。

与社会和群众共享持久的价值观,要修己,努力培育领导干部自己的规范行为、健康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不能修己,何以为政?健康的人格、规范的行为、高尚的人生价值是领导干部影响力和魅力之所在,是其领导力的基础。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感情方面,但凝聚力又不完全可以归结情感。我们可以把凝聚力界定为一种理念形态(价值观、理想、感情),它蕴藏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之中,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心理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建立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民族凝聚力是某个民族整体对其民族成员的吸引力、这个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力量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而民族整体吸引力处于决定地位,它决定着民族成员的向心力和民族的亲和力。文化是人类强大的粘合剂,因为交流是文化的本质,也只有交流才能培养人们的认同和社区感,产生人们共同的情感和行为,发现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感觉。从原初文化衍生出来的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

凝聚共识,建设强大社区,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去思考问题,以更大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放宽历史的视野,增强彼此的了解,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修身立人必须从个人信仰、国家和民族意识以及个人的自信力培养开始。国家和政府在个人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与认识到,国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因为国家对一个的生命历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传统文化中,本来是由家庭承担的教化功能越来越让位于国家机构,比如媒体、学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尤其是20世纪以后,国家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政府规定孩子几岁才可以开车、饮酒、参加选举、结婚、退休等,这些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是那么明确,但是政府已经介入到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过程。

由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也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至理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一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激励了几代美国青年参加和平队和志愿服务。通过个人和文化教化实现的社会秩序是成本较低的社会治理,这样的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时间,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苏联)长期的冰封之后,最尖锐地冒出来的问题显然是认同的问题。但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纯粹的种族或文化的问题,仍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重新寻找文化、经济和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意味着某些东西(某些情况下意味着一切)的现实生活的土地。”(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3页)在这里,我们不必对卡斯特的所有阐述去进行分析,但他透出的信息,通过前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有文化因素还是不够的。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毕竟我们的价值观历经几个时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断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为每个人提供进入社会体制中扮演角色做准备,成为训练公民适应社会机制的工具,如何发挥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众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当代,教育可以传播文化,促进社会与政治的融合,促进社会治理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本站)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