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开放共享 Sharing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共享 >> 博文精选 >> 正文

抢抓养老金融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4-12 10:19:55

作者:周子勋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5年建成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意见》提出,将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加大对养老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为养老服务企业及项目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等。

毋庸讳言,此举对于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表明我国养老保障机制建设又迈出实质性一步。近年来,扶持政策频频,我国2011年至2015年共出台相关养老政策12项,由发文频率可见政府的扶持力度正逐步加大。2015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让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推进医养融合发展。而“十三五”规划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积极推动医疗、养老、健康等领域服务需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同时,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金融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支持。

在中国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当下,老龄金融市场已逐渐显现出其巨大潜力。现代金融业中,老龄金融举足轻重。在西方发达国家,老龄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板块。以美国为例,养老基金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2012年,美国人口3.11亿,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就有621万人,其中60%从事老龄金融业;2013年,美国私人养老金总资产达到19.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当年的GDP总量,占全美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29.3%。而在2012年,我国有13.5亿人口,全国同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只有527万人,专门从事老龄金融业的比例更低。这反映出当前老龄金融市场仍待挖掘的现状。有专家测算,考虑到目前老年人年均2万元的消费水平以及老年总人口每年以500万—800万的速度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消费市场将累计接近30万亿元,拉动包括养老保险、储蓄、理财、地产等金融业的发展。

面对这样潜力巨大的老龄金融市场,中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抢抓养老产业发展机遇。从欧美国家的经验看,金融业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直接介入传统养老院、养老社区的投资之外,各种为老年人定制的商业养老保险、基金定投计划等金融产品也很普遍。反观我国,目前,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投资产品种类少、选择单一,导致很多老年人都选择银行储蓄方式养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90%的老年人都选择储蓄养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涛表示,“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老年金融市场需求,但我国现行的金融架构和产品体系尚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金融业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缺乏创新已经成为制约老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桎梏,主要体现在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老年人群中认知、接受程度低等。目前,养老金融仅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金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亟须以解决养老问题为目标,加强统筹管理,通过金融资源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总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确凿无疑,但是否会演变成一场危机要视全社会的保障机制而定,而养老体系的健全是重中之重。过去数十年不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而城市化的过快推进也激化了家庭分散居住的矛盾,二者都造成了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且自我养老能力低下的困境。从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来看,思路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必然从政策和金融环境上为养老产业开辟一个新局面。

标签: 养老金融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