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三化”的尹集模式
来源:襄阳日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0-14 09:33:31
襄阳日报报道(记者 熊丹青 通讯员 杨芬芬)驱车驶入襄城区尹集乡,一幅幅如画景致接踵而来,气势恢宏的汽车学院,姹紫嫣红的花卉苗木园,更有一排排欧式小楼依山傍水,令人惊羡。是怎样的实践造就了这美丽的“田园新城”?带着问题,记者8月底走进尹集乡,从村民口中寻找答案。
农民变市民
走进尹集乡青龙村,一条大路,左侧是占地数百亩的白云人家社区,右侧则是规模宏大的中华紫薇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青龙村5组村民曾会勇告诉记者,白云人家社区建成后,他一家5口人很快搬了进去,正式从农民变成了市民。曾会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中有3人在宏林集团(中华紫薇园)打工,每个月能拿好几千元工资,而且工作规律,体力消耗小。此外,家中的15亩地流转出去后,每年还能收1万多元租金,这样算下来,比之前单纯种地每年仅1万多元的收益要高出几倍。
青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强说,青龙村之所以能够顺利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与宏林集团的产业支撑密不可分。村里把土地流转给了宏林集团,并与其签订保障村民就业的合同,以保证村民都能顺利就地就业。现在,每天都有数百位村民在宏林集团打工,直接从村民转化为了市民。
尹集乡乡长范中豪告诉记者,在规划编制上,尹集乡坚持全域规划,坚持以农民为本,抓住培育支柱产业这个关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这个重点,做到镇村发展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建设用地详规、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五规合一”。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尹集乡认真研究特有的交通区位、地形地貌、产业基础、人口规模进行规划。在建设规划上,确定“一主五新”空间布局,即建设一个镇级市中心主城区和白云人家、凤凰家园、人旺湖畔、青龙碧湾、姚庵新村五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五星捧月”之势;在产业布局上,确定乡村休闲旅游、花卉苗木、教育科研三大主导产业,产业项目围绕农村社区布局,同时又与镇区相对隔离,保持低开发强度的乡村风貌。
范中豪说,尹集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最大的特色就是产城融合,除了青龙村,其他片区也都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例如尹集村的国萃花城项目、姚庵村的黄家湾和中华循环农业园项目、白云村的理工学院和汽车学院等,都是村民转化成市民的重要依托。村民们流转的土地能够收到租金,在项目建设中可以务工,项目建成后还能依托项目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工作,真正实现就地就业。
农村变社区
笔直洁净的道路旁,整齐地排列着一栋栋3层的欧式别墅,路边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每家每户楼上悬挂的太阳能面板,让这个占地数百亩的白云人家社区看上去舒适宜人。
来到社区居民杨兴才家时,他正在往门口的分类垃圾站里倒垃圾。杨兴才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他们社区,立刻赞叹连连:“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小区,我敢说这里比城里很多社区都要好。管理上,垃圾定时清理,路灯定时点亮;生活上,孩子上学方便,购物随到随买;环境上,空气清新无污染,园区绿化到位,真是没得挑了。”说到这,杨兴才指着家中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沙发、餐桌,乃至挂在墙上的几幅挂画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全是入住时社区送的,而且还是统一装修。我们是直接入住的。”
提起社区化管理,青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强感受颇深:“村里人以前都是住的自家盖的房子,不仅分散,而且各种公共服务都无法享受。现在社区里不仅有保洁、治安人员,更升级了便民生活服务窗口,居民水、电、通讯费用直接在社区里就能交纳。此外,社区里还建起了幼儿园、超市、卫生中心,居民几分钟就能就学、购物、就医,而畅通的道路也让社区内上小学、初中的孩子们可以直接乘坐公交上学,生活便利性大大提升。”
尹集乡乡长范中豪告诉记者,白云人家社区是尹集乡管理社区化的范本,目前全乡7个还建区中,除白云人家社区今年建成外,其余6个都将于年内完成设计或动工建设。范中豪说:“尹集乡推进了城乡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12个一体化改革,农民进入新型社区居住后,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乡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助政策,同时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农村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每个社区设有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金融网点、农家超市、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刻钟公共服务圈,农民就地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村民变股东
这些天,青龙村二组村民张瑞志格外关注村里的土地股份化进程。张瑞志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目前村里已经搞好了清人分类、清产核资等程序,很快就要进行配股分红了。说起这分红,张瑞志讲得头头是道:“要说这分红,还真不能小瞧了,别看现在村集体的收入少,一年只有几十万元,但是除了村集体的土地流转出去能挣租金外,还有近8000平方米的商铺可以出租或是自用,一旦青龙村的旅游气候形成,村集体收入可就多了去了。”
提起土地股份化,村民曾广云也非常期待:“村里的领导可都说了,股份化开始以后是按地分、按人口分,到时候我家这3口人、10亩地,怎么着一年也能有不少分红吧。所以啊,现在全村人心都特别齐,巴望着集体经济早点壮大起来,村民们也能跟着鼓起腰包来。”
尹集乡乡长范中豪告诉记者,作为土地股份化的试点,目前青龙村的公司名称已通过注册,资产折资也已完成,正在进行量化配股。对青龙村来说,配股后,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外,还将会分红给本村村民。
范中豪说,青龙村是尹集乡土地股份化的范本,今后,尹集乡将全域推进土地股份化,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在取得保底租金的基础上,还可以从股份合作社分得保底租金20%左右的分红,形成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让村民成为股东。此外,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集并,增加了集体经济发展用地525亩,成为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资产。据测算,到2015年底,全乡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将达到2000万元。
记者感言
尹集乡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用“土地+项目”,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将产业支撑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全域2个主城区和5个新村全部配备了产业,以保证失地农民能够就地就业。
在社区化管理上,尹集乡并没有单纯地迁村腾地,而是相应升级了公共服务,让村民们乔迁新居之后,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
而在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方面,尹集乡以土地股份化,让村民变股东,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找到了一条人心所向的发展之路。
尹集乡作为典型的城郊型乡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壁垒,打造起一座既有完备城市功能,又能保持田园山水风光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田园新城,他们创造出的以“产城一体化、管理社区化、土地股份化”为核心内涵的发展模式,不仅没有牺牲农业和生态,还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