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国内聚焦 >> 正文

卫计委:两亿多流动人口健康亟待关注改善

来源:财新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1-29 15:00:50

一项研究显示,2014年,广州流动人口“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高达46.42%,远高于2013年国家卫生调查中户籍人口的15.5%;自身健康意识不足,以及医保碎片化等体制障碍,给流动人口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财新网】(见习记者 黄子懿)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每六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属于流动人口。

两亿余人的迁徙流动,给个人健康与公共卫生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11月26日,在第一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上,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流动人口绝大多数年富力强,但健康素养和卫生意识较为缺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容易为个人和社会所忽视。

中山大学流动人口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凌莉的研究则表明,除了流动人口自身的意识,其就医的制度性障碍也在影响着这部分群体的健康。

官方预测表明,到2020年,中国仍将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他们的健康问题亟待关注和改善。

健康与卫生意识缺乏

王培安认为,流动人口的迁徙、流动不仅增加了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困难,在职业疾病与伤害、生殖健康领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认为,流动人口出于挣钱等原因,往往不太看重自身健康问题。“这是其自身的问题,但也有社会因素导致了这样一种健康习惯。同时,流动作为一种行为本身就会导致健康问题。”王谦说。

凌莉在研究中发现,相较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尤其是门诊服务利用。根据其2014年对广州流动人口的专项调查,流动人口“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高达46.42%,远高于2013年国家卫生调查中户籍人口的15.5%。

其中,“自感病轻”(63.91%)与“经济困难”(15.79%)是其不愿意去门诊就诊的主因,比例均高于户籍人口。类似的原因也出现在对“应住院未住院”的解释中,两者比例同样高于户籍人口。

“除了医药费,流动人口看病还需要付出旷工与病假成本,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病了扛一扛’,小病拖成大病。”凌莉说。

制度障碍仍存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2015年,89.3%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比2011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与数据与凌莉的数据接近——医保覆盖率超过90%,其中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主(50.71%)。

“总体来说比较高,但仍有上升空间。”凌莉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参保覆盖率上升,但落地效果依然有待检验。以广州为例,流动人口中,在广州报销当地医保比例占42.16%,不足一半。同时有23.9%的人会选择回参保地报销,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比例仅占7.28%。

“跨市、跨省流动中,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信息交流与经费转移平台缺失,很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享受不到公共健康服务,或只能享受到部分公共健康服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武留信在论坛上表示。

2016年6月,卫计委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6年要基本建成新农合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报;2017年要基本实现新农合转诊住院患者跨省定点就医结报。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王培安强调,要推动更多的人融入城镇,率先在卫生计生领域推动流动人群群体的社会融合。

他并表示,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合力。

王培安透露,2016年,卫计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对16个城市、8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的专题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几乎是所有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服务的特定对象之一。而服务内容中,37%属于健康服务。

“社会组织扎根基层、接近群众,开展流动人口服务有优势,应当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和政府部门之间互动机制。”王培安说。

新闻链接请扫码

1.除特别声明外,本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上已发表内容,本网站不拥有其所有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更正。

2.本网站属于非盈利的学术性网站,网上资源仅供对中国社会治理及相关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学习讨论使用,所刊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亦不含任何商业目的。

3.本网站不保证为用户提供方便而添加的文章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