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
协同高校Collaborative Univ.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27-88387563
传真:027-88387863
邮编:430073
邮箱:xtcx@zuel.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心研究员邓汉慧教授谈青年公益创业

来源:信息时报(广州)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11 15:05:08

信息时报记者 黄淑仪

见习记者 张柳静

原标题:在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问题和出路

关注

近年来,公益创业成了大学生创业新风向。“盲人助行计划”、“享玩儿童陪伴计划”、“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一系列针对盲人、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益创业项目出现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上。这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结合社会需要而产生,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随着公益创业的深入,问题也随之凸显:社会上很多人对公益创业持有质疑态度怎么办?创业需要投资,大学生如何突围?对此,不少创业者和专家都指出,公益创业亟待政府在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
调查:青年人成公益创业主体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这也是国内首份有关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发展的报告,总结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
《报告》显示,公益创业的创始人以青年为主,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0岁,占总调查人数的88%。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公益创业中最活跃的群体。数据显示,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其中,“挑战自我”与“回报社会”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青年在公益创业中有较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并努力将自己所学与创业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而在规模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较小。《报告》显示,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家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启动资金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比例达70%;启动资金规模在10万~15万元的有21个,占15%;50万~100万元的占13%。78%的公益创业组织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30~100人之间的公益创业组织占15%。
综合《报告》中显示的调查情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邓汉慧教授认为,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等,都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自我造血”面临现实困难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44个公益创业组织中,有半数以上组织实现了“自己造血”,63%的企业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其中,28%的受访公益创业青年所在组织获得了“企业赞助”方式,而收入源于捐款的组织有14%,还有其他方式的来源收入。这些结果表明公益创业组织注重自我造血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表明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市场导向性。
但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要真正实现“自我造血”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资金问题从头至尾困扰着我们。”来自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益旅光芒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罗小苑告诉记者,除了学校支持和社会企业的赞助外,团队目前还没有找到其他资金来源方式,但她也意识到完全依靠企业的赞助并不是长久之计。
据悉,“益旅光芒公益发展中心”是一个专门为盲人小朋友提供旅游服务的公益组织,由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罗小苑和小伙伴们共同创立。目前,“益旅光芒公益发展中心”已与盲人学校签订了合同,计划一年之内出三次团,并设计一些比较新颖的项目供盲人小朋友们体验。但作为公益组织,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从头至尾困扰着团队,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找到平衡点。
虽然公益创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只有盈利才能持续实现社会目标。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不同,公益创业不仅在公共领域整合资源、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更要在商业领域中吸引资源,才能实现其公益目标,创造商业价值。
出路:
公益创业
可多渠道筹资
公益创业并不代表项目不差钱,“公益企业也要解决员工生存问题,也要支付员工工资。”暨南大学校友与社会合作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侯大铭认为,公益创业是理念,但也要考虑项目收益。尤其大学生自身还不具备经济能力,如果不考虑项目效益,则难以为继。他建议,公益创业项目在寻求资金扶持时,首先要明确对方是哪种类型的机构,选择与自身理念契合的才能做到不违公益初心。
对此,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无障碍盲人助行拐杖”则有了新的尝试。该项目负责人周乃程告诉记者,为了能实现后续发展,他们计划将团队发明的“无障碍盲人助行拐杖”一部分提供给残联、盲协等慈善机构,另一部分则出售给有购买力的盲人群体。
“无障碍盲人助行拐杖”改变了传统盲杖的缺陷,为盲人提供了一款新型智能盲杖,让他们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出行。为了让更多盲人使用到这款拐杖,走向市场也就势在必行。目前团队已生产了第一批拐杖,供小范围内的盲人群体使用。而在资金投入方面,早在今年8月,团队就与香港瑞士银行、京东众筹等洽谈好了资金。
在选择投资主体方面,侯大铭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首先要分清公益、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概念。“一般来说,企业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客户需求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公益创业则强调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探索那些暂时无解的社会问题。”
“公益创业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侯大铭认为,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很多非营利性组织(NPO),但国内还尚未形成气候,很多公益创业在资金方面的资源运用非常有限,久而久之,也就无法继续运作下去。在他看来,大学生要真正达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得通过政府的刚性扶持,而其他都是辅助性的。
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的公益创业组织在筹资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它们建立了包括政府、企业、会员、顾客、基金会等在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形成了政府注资、企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基金会支持等有效的筹资机制。
呼吁
1.公益创业亟需相关立法
针对“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创业扶持”这一问题,《报告》结果显示,资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税费减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创业青年期待政府对公益创业制定单独的政策措施。从《报告》来看,绝大部分公益创业项目虽然已经启动,但尚未注册法人。其中仅有24%已正式注册为企业或民营非企业,还有33%停留在创业计划书阶段。对于公益创业来说,政府的支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社会主体的支持度。65%的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政府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效率。
随着公益创业的发展,有学者表示,我国必须加大对公益创业的市场监管力度,尽快完善公益创业组织的功能。如果公益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一旦在消费市场中形成垄断地位,就可能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据了解,国外公益创业在投资法律制度、产业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等方面都相对成熟和完善。比如在美国,公益创业主要由私营机构提供财政支持;而在西欧,大多数公益组织经营的法律形式采取的是非营利的协会或者合作社形式。
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基础还不够完善,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慈善法》才算是首部“公益事业法”。迄今为止,我国也还没有正式颁布一部投资法。侯大铭认为,公益创业必须有法可依,明确权利与义务,各司其职,才能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立法可避免公益创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在他看来,公益创业的重要价值在于是否解决了社会问题,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项目并非每个都符合标准。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他建议应该完善对公益创业的登记制度。
另外,立法还可规范投资主体,解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邓保国教授表示,公益创业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可允许其他企业、个人进行投资。但为了不偏离公益创业的初衷,相关法律应该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包括投资项目、资金数量等。
呼吁
2.社会认可程度有待改善
每个人从事公益创业的初衷不尽相同,这也就招致了不同的声音,有赞同,也有非议。有人认为公益是“作秀”,也有人认为公益就是“官办”。这些都影响了公益创业的公信力,也影响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关于“是否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教育”,《报告》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公益青年都认为应该推行公益创业教育。其中,38%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是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3%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方式,36%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教育的公益性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而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是否了解公益创业,是否真正支持新型的创业方式,也会影响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公益还欠发达,社会责任意识也有待提高,还无法让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公益创业创新模式。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也面临着如何获得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问题。
在没有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舆论支持的状态下,公益创业者们将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出自于高校。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
对此,邓保国教授表示,社会成员对新生事物的排斥、社会舆论的冷漠等都很容易打击公益创业者的热情。“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不然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邓保国认为,由于融资渠道、法律政策等原因,公益创业往往比商业创业更困难,“他们需要跨越更多的阻碍。”
除了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益创业的先进经验外,最重要的是探索出公益创业的本土路径。邓保国认为,“首先要有法可依,但光有立法还不够,还得看它们在现实中的践行效果。”另外,“大学生要通过运用社会资本来推动社会创新,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贡献出他们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最终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学生公益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创业趋势,推动着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我们应该建立起更多的信任与合作。”邓保国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一定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因为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将不仅对公益创业有益,还能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与合作,这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新闻链接请扫码

Copyright ©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沁楼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7563 邮箱:xtcx@znufe.edu.cn

中心官网

公众号

返回顶部